正常的口腔粘膜红润、光滑、连续而富有弹性,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。但如果你总认为它是“正常的”,就不会引起你的注意,仿佛它根本就不存在。说到这里,你不妨张开嘴照照镜子,或者看看家人的口腔粘膜是不是正常。别小看这层薄薄的“皮”,它可有着防御、保护、感觉、分泌、味觉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。一旦它的特性发生变化,就会导致多达千百种的口腔粘膜病.其中有一些还是有高癌变率的癌前病变呢。 我在专家门诊中,时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患者,他们对发生在自己口腔粘膜上的色泽和质地变化,麻痹大意或视而不见,往往到了粘膜糜烂、溃疡、疼痛不已或者出现肿块时才来就诊,结果一检查就被“宣判”为癌症,顿时心头乌云密布,后悔不迭。其实,口腔是人体最容易暴露的一个部位,如能坚持照镜子,覆盖其表面粘膜的任何变化就会暴露于我们的监视之下。因此,当它发生病变时.只要稍加留神,并不难发现它的色泽和质地的变化,不至于酿成如此恶果。
正常的口腔粘膜红润、光滑、连续而富有弹性,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。但如果你总认为它是“正常的”,就不会引起你的注意,仿佛它根本就不存在。说到这里,你不妨张开嘴照照镜子,或者看看家人的口腔粘膜是不是正常。别小看这层薄薄的“皮”,它可有着防御、保护、感觉、分泌、味觉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。一旦它的特性发生变化,就会导致多达千百种的口腔粘膜病.其中有一些还是有高癌变率的癌前病变呢。
那么,口腔粘膜癌前病变有哪些“蛛丝马迹”呢?只要仔细看一看白斑、盘状红斑狼疮等,就不难发现粘膜色泽和质地发生的变化:“红润”被“白”、”赤”、“黑”、“花剥”等色所取代,原本光滑的粘膜上,出现了隆起、粗糙、萎缩、凹陷等质地改变。患者还常常被“牵拉感”、“紧绷感”、“灼痛感”所困扰。尤其是这些粘膜在上述色泽和质地变化的基础上再出现溃烂,长期不愈或组织增厚明显等“雪上加霜”的情况,则可能已经由癌前病变转化为癌了。所以,一旦出现粘膜的色泽、质地变化,必须引起高度警惕,最保险的办法是,立即到医院口腔科进行检查。对于癌前病变的诊断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有一个统一的标准:“一种比正常组织发生癌的可能性更大的在形态学上已有变化的组织。”所谓“形态学上已有变化”是指在显微镜下能找到细胞异常增生或癌变的证据。因此,对患者作口腔粘膜的活检是作出诊断的必要手段。患者千万不要因为怕痛而拒绝活检.因为那样做很可能会失去早期诊治的机会。当然,目前医学界也在努力寻找不用“动刀动枪”的无创伤诊断检查方法,如用胺苯甲蓝染色,或细胞涂片等方法.但出现假阳性、假阴性率颇高,均不如切片活检那样“直截了当”。
迄今为止,医学上对白斑、赤斑、粘膜下纤维性变、苔藓样病变、盘状红斑狼疮、慢性唇炎等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,但据研究发现,这些疾病的发生很可能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外来刺激因素,或与机体内基因变化、免疫状态、遗传因素、营养缺乏等内部因素有关。所以,对口腔癌前病变的防治还得“从源头抓起”。